大山深处的致富笋,让“返乡走亲”踏“实”留“印”
市市场监管局 柴刚成
刚下班回到家,手机铃声响了,这是我的“返乡走亲”对象王大哥的声音:“柴老弟啊,今年多亏你了,我才有了这样的好收成,哪天你来永登,我请你喝酒。”听着乡亲们高兴的声音,我满怀感慨。今年年初,我与每名返乡干部一样,主动将“村上所需、群众所盼”转化为自身动力,深入农户家中,下到田间地头,对于生产技术、经营方式等广采博收,对于困难需求、家长里短等入耳入心,把自己真正当成了“村上”的干部,身上的泥土味也渐渐浓了起来。
王大哥是我的“返乡走亲”重点联系对象,对于刚脱贫没几年的他来说,如何种植好高原夏菜-露天红笋就是他这几年来最重视的事情。我记得很清楚,那是刚过完春节,上班没几天,第一次到他家中入户时,我带着准备好的米、面、油热情的和他打招呼,他招呼我进到家中,泡了一杯热热的茶。“快喝点热茶暖暖身子吧,我们村这里比兰州冷多了,是典型的高原二阴山区,你第一次来不习惯。”听着他关怀的话语,我心中火热更甚,“王大哥,我是兰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,你是我的“返乡走亲”重点联系对象,以后你家中有什么困难,有什么需要帮助的,你就和我说,我们想办法给解决,好不好!”我详细的向他介绍了“返乡走亲”活动,用“拉家常”“话冷暖”的方式,对该户的生产生活情况进行详细了解,询问他的身体状况、家庭和生活情况。“前两年,由于疾病,妻子病故。前年的冰雹打了庄稼,我几乎没什么收成!”王大哥皱着眉头说道,“去年的红笋长势也不太好,也没有卖上好价钱,靠天吃饭,没有种植技术,不知道今年又会怎么样。”一边和王大哥聊着这些家常话,我对他家的情况略有了解。这时,我想起了高中同学,农科院的专家。我自己心中想着,让老同学的蔬菜种植技术在大山深处生根发芽,对个人对社会都是好事。
第二次来到王大哥家,那是今年4月8日,正是春耕备耕的时候,“王大哥,今年计划种多少亩红笋?”“今年我要加把劲,已经租了20亩地,加上我家的,计划种50亩红笋。”王大哥满是干劲的回答我。“好,王大哥,今年我给你引进一位蔬菜种植技术研究员,让你的红笋在高技术指导下生长,愿今年你有一个好收成!”王大哥疑惑地看着我,但很快他就得到了答案。
2024年4月15日,我带着我的同学走进了王大哥的家门,“王大哥,快出来,我带着农业专家来啦!”王大哥听到我的呼唤急忙跑了出来,他有些局促的搓了搓手,有些不好意思。
从播种开始,我和农业专家就成了村里的常客,走进王大哥的50亩红笋种植地,把这50亩地,根据土质,按祁连山山脉走向,分批次,按时间,分阶段,分早、中、晚三批种植,保证红笋收割时间段拉长,价格相对稳定。专家定期查看红笋生长情况,针对温、湿度管理、水肥管理、病虫害防治等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等进行现场指导,一一解答种植户在种植管理中遇到的问题,指导他们根据天气变化情况灵活调整生产方式,并勤加管护、科学管理,大大提高了高原夏菜-露天红笋的产量品质。
一转眼到了8月,丰收的季节到来了,看着满地长势如此好的红笋,王大哥干劲十足。“农技专家手把手教,给的指导和建议,让我们学到了几年来最有用的种植技术,今年的红笋要成了我们的‘致富笋’了,哈哈。”我帮着王大哥收笋子、到榆中县找收菜老板,终于在8月10日将今年的红笋以五年来最高价,平均每亩7000元的价格全部售卖完成。王大哥和我的脸都晒得黑黝黝的,但是都开心地笑了。
此心安处是吾乡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事业发展永无止境,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。唯有不忘初心,方可告慰历史、告慰先辈,方可赢得民心、赢得时代,方可善作善成、一往无前。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进行时,没有完成时。我会继续坚守这一份初心,怀着一颗为民的心,实实在在做好农户的“知心人”“暖心人”“贴心人”(文中人名为化名)。